{{ $t('FEZ001') }} 衛生組
{{ $t('FEZ002') }} 學務處|
110年12月30日
衛生組動態閱讀~《氣候變遷》
「氣候變遷」究竟會讓地球面臨什麼樣的危機?
對環境、動物、人類會有什麼影響?
而這樣的氣候危機意識不僅是大人需要關注的,也是下一代的孩子需要了解的重要議題。
透過《我家不見了》氣候變遷兒童繪本,
帶領孩子重新認識環境議題!
氣候變遷繪本《我家不見了》6分鐘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DiBchJj-QU&t=144s
《5分鐘帶你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》5分鐘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C63WBicf2Y&list=PLV1Dz-GpmitY5DAolVD5IEUUDWJM9mI3q&index=48
《低碳嘻遊記》9分鐘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jqeSas7FNs
《尋找神話之鳥》電影預告 2分半鐘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AHtqY-wfd4
補充:資料來源「綠色和平網站」
什麼是氣候變遷?
全球暖化(Global Warming)現象,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(包括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水蒸氣、氧化亞氮),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,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,導致溫度升高,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、暴雨、熱浪等。
近年來,「全球暖化」一辭逐漸被「氣候變遷」取代,甚至強化至「氣候危機」(Climate Crisis),強調此現象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溫度變化,更是會衝擊您我生活各層面的威脅。
在2013年,以全球1,300位獨立科學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,在第五次評估報告表示:「有超過95%的機率顯示,人類行為是過去50年來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。」人類的影響包括排放二氧化碳、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,若此情況持續下去,全球表面溫度很有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持續上升,科學家預測在下一個世紀內,全球升溫可能達到華氏2.5度到10度(約攝氏1.4度至5.6度)。
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六十五萬年來最高,2010-2019年是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。而要控制全球升溫,首先必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。2015年聯合國終於通過《巴黎氣候協議》(The Paris Agreement),各國首次同意「本世紀末以前,必須控制地球升溫於攝氏 2 度以內」,並且各國每五年必須檢討「國家自定減碳貢獻」(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,NDCs)。
隨後IPCC在 2018 年時,發布新的研究報告,建議各國必須以 1990 年平均溫度為參考基準,更進一步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 1.5 度之內,更指出2030年的碳排放必須減少 45%,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(碳中和),這是防止氣候變遷帶來嚴重災難的唯一方法。
也許您會好奇,攝氏 2 度和 1.5 度的差別有這麼大嗎?光是守住這 0.5 度,就能使全球面臨缺水危機的人口減少50%、上億人能避免因氣候而貧窮、農作損失一半的機率減少2倍、1 千萬人不遭海平面上升影響、4億2千萬人避免受到熱浪襲擊、防止150至250萬平方公里的永凍土融化、以及保護無數動植物面臨絕種危機。
既然人類的行為對環境與氣候造成巨大影響,也表示只要改變人類的決策和運作模式,就有機會扭轉危機。
為了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1.5 度以內,確實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必須達到的目標。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燃燒化石燃料,如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,大部分是用來發電、為機械產生動能,進而生產製造商品,發展經濟,也讓生活更便利。然而,我們的日常已經離不開電力,如何能在維持生活品質的同時達到減碳?
其實環境和經濟並非二選一的是非題,若能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,降低碳排放量,就是能夠達到雙贏且更永續的選擇。願景雖然單純美好,但須要政府與企業支持多元發展再生能源,跟著環境與國際趨勢制定全面的政策,並且設定明確的減碳目標和途徑,才有辦法達成,這須仰賴您我共同督促與推動,以早日實現。
除了能源的選擇,大自然其實扮演著重要角色。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中 90% 的多餘熱量,除了提供或調節地球上大部分的雨水、飲用水、食物和天氣系統之外,海洋更從地球大氣中吸收 20%至 30%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,儲存在海洋中,是抵禦氣候變遷帶來嚴重影響的重要屏障。
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生長,是天然的「碳儲庫」,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11年估計,全球森林儲藏著近 6,520 億噸的碳;而2018年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科研中心(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ers)指出,光是亞馬遜雨林,就能有效幫助地球儲存約 760 億噸的二氧化碳,對整體減碳極有助益。
但全球森林與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,無論是過度捕撈、塑膠污染、海底鑽油、全球暖化,使海洋生態逐漸失衡,或是畜牧業與紙漿、棕櫚油等企業為了商業利益大規模砍伐、焚燒森林,都使「減碳神隊友」削弱原有功能,甚至會將已封存的二氧化碳釋放至大氣,助長氣候危機。
一旦氣候變遷日益嚴重,就會如惡性循環般,導致森林環境更乾燥,大火難以撲滅,焚燒過程又製造更多二氧化碳,同樣模式一再重複。因此保護珍貴森林和海洋是減緩氣候變遷不可忽視的一環,須要關心環境的您我持續為她們發聲,制定有效的保護法規。
畜牧業是生活中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之一,23% 的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農業和土地使用。隨著全球肉品的需求增加,畜牧業走向工業化,養殖動物的過程砍伐與焚燒大片森林,以騰出畜牧空間,或是用來種植飼料大豆。而牲畜的排泄物,尤其是牛隻更釋放大量甲烷,都是助長氣候變遷的因素。
根據綠色和平專家研究發現,如果一位臺灣人民一天不吃肉,能減少 2.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,若所有臺灣人民一天不吃肉,就能減少 56,510 公噸二氧化碳!
除了飲食之外,平時消費盡量選擇當季、在地產品,減少運輸及存放時所需的能源。而購買的物品,無論是食衣住行或產品包裝,都以可多次使用為原則,例如以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,即能減少資源消耗及背後的環境成本。
以可重複使用的包裝,如玻璃罐、麻布袋、保鮮盒等,購買生活物品與食材,可減少消耗一次性的塑膠製品,間接達到減碳功效。 © Greenpeace / Wendi Wu
根據國際環境法中心(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,CIEL)的報告,估計到2050年,從石油中生產塑膠以及焚燒所造成的碳排放量,可能高達27.5億噸,相當於615座燃煤發電廠!因此實踐無塑生活、少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,就是減少抽取石油和製造塑膠所需耗費的資源,更能有效助於減緩氣候變遷。
{{ $t('FEZ003') }} 2021-12-30
{{ $t('FEZ004') }} 2021-12-30|
{{ $t('FEZ005') }} 742|